close

他們兩個都曾經帶兵深入敵境.就地取糧..可是.結果大不同
孫武帶3萬吳軍.進攻楚國.如入無人之境.大敗20萬楚軍.最後還攻陷楚國首都.直到秦國出兵才凱旋.
300年後.漢尼拔帶少數的迦太基傭兵.進攻羅馬.剛開始每戰皆捷.可是最後卻失敗了.

比較當時情況
羅馬是由聯盟組成.一旦成員國對羅馬失去信心.原有的盟國可能會聯合漢尼拔攻擊羅馬.
這也是漢尼拔的戰略目的 (可惜後來失敗.羅馬同盟倒戈的很少)
而楚國是統一國家.沒有這個問題.

孫武有吳王支持.以一國之力伐楚 ; 漢尼拔只有自己家族的支持.
當時楚國國力衰退. 而羅馬當時掌控義大利.希臘半島(馬其頓除外).也掌握地中海海權

當時楚國要防範北方的晉國攻擊 與南部的蠻族部落..很多軍隊無法也來不及回防.
羅馬只剩北邊的蠻族高盧人要防範(希臘人已經是羅馬同盟.還幫忙擋住馬其頓)

孫武成功吸引楚軍主力決戰.一舉擊潰敵人主力.主將.
羅馬輸了兩次戰役之後.改打消耗戰.避免與漢尼拔正面對決.; 羅馬的武將就是執政官.用選的.雖然戰死十個.可是再選就有了.

我覺得奇怪的是
漢尼拔的目的是要讓羅馬聯盟分裂.所以他直接對抗羅馬.希望讓羅馬吞下敗仗.促使其他同盟國背叛羅馬.
可是有另外兩個方法也可以削弱羅馬同盟―
(1)煽動羅馬同盟國攻擊鄰國.擴充領土.支援某些國家攻擊同屬羅馬同盟的鄰國.
(2)在相鄰的兩個羅馬同盟國邊境.製造事故.

這樣羅馬同盟國就必須保留兵力來防衛自己 或攻擊鄰國.這樣一來.能支援羅馬的兵力就少了.
而且.一旦發生侵略事件.羅馬如果不能出兵主持公道.同盟國必然寒心.更會抽調兵力自衛.甚至與漢尼拔結盟尋求保護.
羅馬的同盟國越害怕.越會抽調兵力回國.而羅馬就會越弱.剛好構成循環.
可是漢尼拔沒有這樣做.

最後.羅馬雖然沒在義大利擊敗他.可是卻直接攻擊迦太基本土.漢尼拔被向他偷師的羅馬將領大西比奧打敗了.

arrow
arrow

    pix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